國民旅遊業務員面面觀)


經常有人問為什麼找不到好的國民旅遊業務員?


因為,好的業務員有三種出路:


1.         最差的是跨行國外業務,因為比較好賺。


2.         好一點的是自己創業當老板,雜務困住了好業務。


3.         最好的是,轉行從此不碰旅遊業。


這是國民旅遊的宿命嗎?


 


一般國民旅遊大概分為幾種市場:


1.         公司行號的獎勵旅遊或員工旅遊


2.         專攻學校團體的畢業旅行行及校外教學


3.         單賣離島線或某一特定路線(同業或散客市場)


專一路線的旅行社通常就只會賣那條線,所以人員訓練比較簡單。


學校團體這塊市場需要的是人脈的培養,所以老闆最重要,因為真的很黑暗。剛入行曾花了兩三年在做這一塊市場,後來打死也不願意再碰….


最難的則是公司行號的獎勵旅遊市場


因為,你永遠不曉得客人要什麼,你也要面對一堆的競爭對手,我曾經好幾次發現不到三部車的小小團,找了五六家旅行社來標。最高記錄是某大上市電子公司找了28家旅行社來投標,光是說明會就開了兩天,而且每家只有30分鐘。


還有,就算今年做到了,明年還是從頭開始,所以是永無止盡的競賽。


 


在台灣,你想開一家旅行社大概只要準備個50-100萬就可以了。真是非常、非常的容易,不過,更多的人選擇『靠行』。大概也只要準備個10萬塊錢應付週轉就可以了。因為這樣的成本是最低的,所以會很多人願意殺低價來承接團體,通常只要是不賠就有人會做。


因為進入門檻低,沒有學歷或是資金限制,所以旅行社的從業人員一直增加,相對的就進入『完全競爭市場』。


    因為對手太多,所以老板們為了降低風險(人事成本是旅行社最高的支出),所以旅行社通常只願意付15840的基本底薪,然後用高獎金來吸引top sales


更誇張的是台灣有一半的國民旅遊界是業務員跟老板做對分的,也就是5/5拆。我最近聽到的是3/7拆,老板30%,業務員70%


    這種高獎金的成本結構造成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所有的業務員都認為:是他賺錢讓老板抽成,而不是老板給他工作。如果不小心跟老板或同事吵架,明天就會換一家旅行社獃,所以國民旅遊業全都是一群自負的英雄,充滿了個人主義。


精明一點的老板就會發現,找一個好業務員比什麼都重要,不但不用投入教育訓練,也不用管他的生涯規劃,因為優秀的人總能自行學習自行管理,更別說是退休金加班費之類的。加上市場小,每一個同業都可能是對手,一般國旅的業界並不如國外旅遊業界那樣的合縱連橫的關係,加上公單位的資源只用於推廣景點,並未放於國旅業界的訓練上,所以台灣的國民旅遊真的不太容易會進步。


    國民旅遊其實是介於仲介業跟顧問業之間的行業,很簡單也很複雜。你可以拿30個行程讓客人挑,挑完之後讓客人招標,然後用最低偏高得標就好。你也可以花2個小時去探索客人的公司文化跟客層的結構,然後給他三個行程,告訴他怎麼做比較好。不過通常客人還是會將這三個行程公開招標比價,所以最後還是回到『比價』這個選項。


所以我不喜歡做那種要大不小的公司。做了之後你花時間、成本、心血排出來的行程,不到三個月全市場都知道了,然後自己打自己。所以你又要不斷的開發新行程,區隔市場…。然後從來一次….


    要培養一個優秀的國民旅遊業務真的很難,光是入門大概就要花上3年,這大概只能讓他知道台灣的東西南北,再訓練他懂人性大概又要三年。要他懂得創新就要看天份了。不過通常業務在第二年或第三年的折損率會高過60%。也讓老板更不願意投入資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廖企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