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喝咖啡的信仰是學生時代就建立了,大概專四開始就習慣每天泡一杯麥斯威爾在製圖桌上看書、看報紙。退伍後還有一度為了賣進口的咖啡即溶包喝遍嘉南一帶的咖啡店,那是咖啡文化還沒有遍地開花的時候。
從方亭開始接觸手冲式咖啡,真鍋引進之後有3-4年的時間只喝「陰干」,真鍋是我不帶團時約人聊天、看書的秘密基地。帶團的時候就到處找特色咖啡館,所以一些山上水邊的咖啡館幾乎全喝過,一般來說氛圍還是大過味道的。
2000年左右因為辦公室旁就有星巴克,所以開始我的焦糖瑪其朵生涯,有快一年的時間是每天1-2杯焦糖瑪其朵,而且那時辦公室的咖啡是免費的,通常是一進辦公室先來一杯公司咖啡,中午吃完飯一杯星巴克,我算過平均每個月花3500在星巴克,而且到現在我仍然不是星巴克的會員。
開始帶Team之後,工作的變成不斷的會議及不斷的寫企劃,看起來很輕鬆其實整天都處於高壓的狀態之下,所以每天只要吃完午餐後一定找個咖啡館放空1、2個小時。對我來說,喝咖啡並不是喝咖啡,是找個離開高壓的辦公室,放慢、休息一下、充電一下的不同空間。所以,咖啡只要不難喝、有雜誌報紙可以看的地方就好了(一定要靠街邊有落地窗),沒有的話我就自己帶上一本,那是沒有智慧手機的時代。從西雅圖、丹提、IS咖啡、伯朗一直喝到小7的咖啡。
我的舌頭很挑,可是記性不好。喝咖啡、喝茶、喝紅酒這幾樣都玩不上手。一杯好茶入口絕對知道這是好茶,有時候可以認的出品種,但無法分出產區或是進一步的資訊,因為帶團的便利,我幾乎喝過台灣所有茶區的好茶,也因為喝好茶的機會太多了,所以我也不買茶。咖啡也是一樣,很多朋友邀著試試單品,或是説某家的咖啡如何如何,對我來說言過其實的失敗機率還是很高,所以寧願喝連鎖的機器咖啡品質還相對穩定。
20多年前帶團去夏威夷就對Kona特別的香氣印像深刻,這是少數我用聞的就聞的出來的咖啡,帶了半磅回來,省著喝也不到一個月就喝完了,只好不斷的尋找,後來在誠品找到,沒多久也沒有賣了,記得那時一杯160,也是花了不少。旅行社的老東家開了文創咖啡,邀請所有主管到咖啡館開會,一大早進了門就聞到Kona 的味道,問了一下我們有沒有的喝,店長說是煮給老闆的....。那天場合不對,所以就沒有喝到,可是整個會議我的腦子只有Kona的味道。找了一次公差的機會,就請店長煮一杯,我還特別問了咖啡手有沒有把握?一煮還沒上桌就知道完了,因為香氣沒有出現....。那杯咖啡600塊,主管打8折480一杯....。最受不了的就是花了錢還不一定喝的到好咖啡,所以再也沒有點250以上的咖啡了。也不太相信媒體報章的什麼10大咖啡店,反而只相信自己的鼻子、自己的舌頭....
喝了30幾年的咖啡,無法想像沒有咖啡的日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廖企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