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9年6月底參加UBer Eats基隆招商說明會,當天就簽約加入。
6/27日攝影師來店拍攝產品照,質感真的不錯,比foodpanda 看起來好多了。
基隆區7/1開始營運。因為我們是第二批加入的商家,所以我們一直到7/7才正式上線。
7/7當天就被Uber Eats的訂單嚇到,那個感覺有點像新豐店及大武崙店剛開幕的時候被嚇到的感覺一樣。訂單太多了⋯⋯

可是,我一點也高興不起來⋯⋯。

原因是,我原本只是打算填補產能的空缺,結果因為訂單太多,變成產能不足。
產能不足有兩種做法,一是不管需求多少,只做自己可以做的到的。二是加人、加生產線以滿足需求。
對Uber Eats模式下的獲利模式來說這兩個做法其實是兩難的陷阱題。Uber Eats的人很厲害,他早就算好了你的利潤結構—33%的抽佣(台北是35%)。而這33%剛好是一般店家的人事成本加上店租的成本所省下的錢,所以一般來說店家只增加訂單10%左右的浄毛利,但條件是人事成本不能增加。也就是說如果你當天拿到了10000塊的訂單,老闆大概多1000元的收入。可是所有的人都操到人仰馬翻,所以大部分排名的店家老闆立馬在第二個星期開始徴人,可是,加一計時人員150/hr,3個小時是450元,4個小時就600元,加一正職剛好倒貼200-500元。所以加人加生產線是接的越多賠的越多。
所以只接你可以接的產能就好可能比較實在一點,但你也要忍的住這塊雞肋被你的競爭對手吃走。所以我說是兩難的陷阱題!再加上我們家店採業績分紅制,對員工來說他的工作量大增,他也期待分紅,對老闆來說UberEats卻沒有留任何的紅利空間給店家的員工,發了業績獎金後反而賠錢。所以就算是產能平衡,對我來說還是賠錢....。
前兩天有一篇關於鬍鬚張的報導,他們也加入了外送平台,結果整體營業額上昇,可是兩年內售價調漲四次,換來外送業績佔整體業績的六成,最重要的是這兩年的獲利下降。真是做心酸的!
因為我們第一個星期就衝上了當區的前三名,所以第二星期UberEats當區的區經理立刻來店內拜訪,他說他本來一個月後才會出現,我說我想也是,提前來我也不意外。他談到兩個問題,他說雖然他們在基隆有達標可是沒有到他們期望的目標。所以他們在基隆其實是賠錢的。
這樣就是有趣的問題,我們再來回頭看看這市場的成員有哪些?客戶、平台業者、外送員、加盟商家。結果客戶付出較多付費用換取便利(有點像7-11),平台業者賠錢,加盟商家不賺錢,結果賺錢的只有外送員,所以所有媒體報導的就是「外送員月入十萬不是問題」,搞的所有人都考慮轉行。
如果我是蔡總統,其實如果想提高實際基本工資,只要鼓勵壯大外送市場就可以了而且保證GDP再增加幾百元美金不是問題。因為UberEats提高了外送員的獎金,所以原本便當店的外送員或是送報生的薪水非加不可,如果不加薪水店家也找不到人幫你送因為他們全都加入熊貓或是UberEats去賺錢了。
知名的店家因為營業量的增加所以加人 ,因為人的需求增加所以薪資又要提高,因為人更難找了。而那些觀望的店家看到別人店生意好於是加入外送平台的行列,可是他會發現其實不賺錢,可是他怕市場被競爭者搶走又不敢退出,所以到最後只有一條路可以走,調漲售價。
第一階段先調平台上售價,過個一陣子如果反應良好就連現場也一起調漲。
如果漲到有賺錢那所有員工的薪資就會跟著漲。相関的人員應該有幾十萬人。這才是庶民經濟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廖企鵝 的頭像
    廖企鵝

    廖企鵝的發呆工坊

    廖企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