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早被新聞嚇醒:交通部決定對飯店業及遊樂園業者減稅。
記得幾個月前大家在討論墾丁遊客斷崖式減少時,在網路上引發「論戰」,大家都說墾丁太貴不如去冲繩。最近話題是五星飯店平均房價降了幾千元,主因是陸客不來,連帶著「有人」要賣遊覧車、要賣飯店...。奇怪的是飯店太貴被罵翻了,太便宜又罵產業快活不下去了。突然聯想到旅遊業有句話說:「賺的是白菜的利潤,擔的是白粉的風險。」原來飯店業與高麗菜農在價格上是極度相似產業。高麗菜高高低低的菜價討論,其實是無解題,反正該賺的沒賺到的或是搶種導致菜價崩盤慘賠的,全怪那個不知存不存在的黑手就行了,完全不去調整自己的產銷體質,等熱頭過了,菜價依然高高低低。
可另一方面,業界的朋友們最近為了新飯店的落成,忙著參加新飯店的參訪行程,有點疲於奔命的到處打卡。新一波的飯店全是5星,8成是國際連鎖品牌飯店,也有些是本土品牌飯店的副品牌的設計旅店。而另一群朋友們則是在為民宿、日租套房及開放個人旅遊諮詢業務的法規鬆綁請命。

咦?不是市場不好?那為什麼飯店越蓋越多,又一堆人想投入這市場?

不只陸客,旅遊的形態正十倍速的轉變中

雖然對像都是陸客,我們在討論的其實是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市場,「全包式團體旅遊」及「自由行」,因為這兩類型的旅客的需求本來就不同,當然論點與觀察就會互相衝突、砥觸。

整體而言,去年520後以全包式團體旅遊及兩岸公務商務交流團的影響最大,現在應該只剩全盛時期的1/3左右,去掉目前兩岸政治能控制的因素,對陸團來說現在應該是最差的時機了。

早在去年底左右,那些以陸團為主力的旅遊業朋友們看到短期內市場應該無反轉的可能性,於是改行的改行,轉向的轉向,回頭做老本行的也有,他們依然懷念著以前的美好年代,但也心知要回到之前榮景的機率的確不高,早就另謀生路了。而那些不受影響的,多數是原來就以商務參訪為主力的訂製團業者,這些人當年在市場火紅的時候雖然有能力擴張,但卻選擇保守經營並未追高,受影響的程度還在可負擔的範圍內。

2017年10月13日大陸發表了《中国出境旅游发展年度报告2017》:「....选择半自助游、私家团的游客比例正在提升,说明中国游客不再满足于固定的路线与行程.....。未参团的出境游客大都通过网络完成航班、酒店与旅游线路的预订。中高端群体占据主流,花费在5000-20000元之间的游客约占75%,游客青睐于选择中等价位酒店和经济型酒店。」
2017年7月24日交通部觀光局公布統計報告指出:「....過去以團客為主的中國觀光客,一○五年也出現「黃金交叉」,自由行比例首度衝破五成,達五成二、約一八二.九萬人次,凸顯中客市場也確立結構性改變。」今年觀光局的月統計自由行已經接近佔陸客來台人數的8成。(用肚臍想也知道輿論跟立委諸公們的重點在「黃金交叉」的用詞不當,而不在「結構性的改變」上)

這是難得的兩岸看法一致!因為旅遊形態結構性的轉變,所以不符合市場需求的而又以團客為主的飯店、車行、購物店當然非賣不可。
以飯店來說,自由行旅客首重交通便利性而且最好可以在商圈附近,而這點剛好跟團客需求相反,團客操團因為怕遊客逛街把錢花光,進了購物站不開單,飯店不愛選擇靠近商圈,可以有夜市但不能有百貨類型的商圈,而且為了團員公平不會造成客訴,方便控團好操作,最喜歡房型整齊規格一致的飯店,有時候交通不便反而成為優勢。最近喊說要賣的大概都是陸團愛用這一型飯店。
所以你看重慶南路書店街變成了旅店街,品牌飯店在萬華、板橋、西門町、高雄捷運三多、中央公園商圈還有台南等地,大舉插旗副品牌有設計感的中價位旅店,其實瞄準了自由行的旅客,而且目標客源不只是針對陸客市場。
為什麼特別強調品牌飯店呢?通常國際品牌飯店及老牌的本土品牌飯店隨著經營時間久了,大多已經建立完整的銷售通路,在行銷上的資源也比單打獨鬥的飯店要強的多。通常他們對新飯店的投資有比較完整的評估,失敗機率相對低。國際品牌飯店必須維持原品牌的價格、服務的一致性,當他們發現了新的市場的潛力時就推出副品牌,以不同的價格、不同的服務規格去服務新的客層,同時也可運用原集團的人才及行銷資源。本土獨立飯店的投資背景及原因就千奇百怪了,如建商、製造業、股市金主等跨行投資,因為沒有相關的經營背景及行銷通路,也容易睹在單一的客源上,評估上容易一窩瘋,風險承擔的能力相對較差。
當然發現這消費形態轉變的也包括了日租套房及民宿等非傳統飯店業者,所以這些想進入市場的人(其實已經在市場上很久了)努力想爭取合法資格。要談日租、民宿的問題就必須談個題外話:台灣的觀光法規隨著時空的變化、電子商務的介入、到點付款的使用習慣...等情況已經無法有效管制現況,真的到了需要徹底修改的地步了,不過根據我們的立法修改速度應該還要個10幾年吧!?

記得上個月媒體焦點說計程車司機年收入200萬不是夢,如果仔細研究他的收入結構,你會發現能做到200萬的大多是有接入境旅遊包車服務的司機,市場總量減少但替代競爭對手大幅成長,同樣是交通服務的遊覽車,特別是只做陸團的業者能不賣車嗎?

我打給線上訂房的「重量級」人物,詢問他對陸客來台市場的看法,他說:「我們公司每年每月都成長,今年十一大假,我們的營業額跟去年相比成長99%。....以我的立場,我認為我是有巿場,現在不是最差,是最佳時期。」小米的雷軍曾說:「風口站對了,豬也可以飛起來」,可如果風不再吹了,不管你是不是豬,最重要的是應該趕快尋找另一個風口才是。

回頭來看看我們的官方如何面對問題?
政府為了「幫助」旅遊業者的困境,也在去年年底提出了3億元的補助振興方案,鼓勵入境業者轉型承接東南亞入境及𨍭型經營國民旅遊。奇怪的是在市場如此低迷的情況下,看觀光局旅行社家數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我們問轉進到東南亞市場的朋友他如何進去那個他一點都不熟的市場?他只簡單回了2個字:「殺啊!」,這場景對旅遊業者來說再熟悉不過了!看來這兩年的東南亞入境市場又是一陣腥風血雨了。

更詭異的是在媒體討論版一片賣飯店、賣車子的熱潮中,有一條新聞隱身其中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與討論:「交通部宣布,減免遊樂業及旅館業房屋稅、地價稅,評鑑優等以上的觀光遊樂業,或評鑑星級的觀光旅館業或旅館業適用,估計至少五百家業者受惠。」我納悶的是這樣的減稅對真正市場內的飯店業者來說跟本就是杯水車薪,完全沒有太大幫助,那交通部為什麼要推出這方案?再看減稅條件:為什麼遊樂業者也列入?再想想什麼人能夠建議提案?最大受益者是哪些人?最近瘋追「麻醉風暴2」,想著劇情,不禁嚇出一身冷汗!原來陸客不來是假議題,真正的問題是房地產與明年的選舉!不能再寫下去了,否則我就要發表不自殺聲明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廖企鵝 的頭像
    廖企鵝

    廖企鵝的發呆工坊

    廖企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