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0/3/27家族掃墓


一天內掃了三個地方


一早先上華山拜媽媽


午後到阿公的靈骨塔


三點多再到草屯公墓拜阿嬤,阿祖


每年會出現的劇碼就是找祖先的塔位


今年老人家們真的打算交棒,所以硬是不講有哪一些塔位,要我們這些小輩自己去找


......一陣荒亂後還是給我們找出來了


真是不喜歡靈骨塔,每一個都長的一樣


就跟我去金門當兵一樣,當兩年都還不太認識路


因為金門的樹都長的一模一樣...就是記不起來..


還是小時候的掃墓好玩,在荒煙漫草中找出分散在各地的祖宗們


拔草,整理,壓金紙,放火燒山....這要有趣的多了


每到清明總要討論一下生廖死張的事,因為永遠搞不清楚


今年決定上網google一下


廖家原遷自福建紹安


來台後落腳西螺


據調查,張廖家具有客家人的血統,文獻上稱之為紹安客


是閩化很久的客家人,所看不出來...


以下是大陸百度百家姓找出來的源由,看起來跟西螺找的差不多:


張廖姓
一、姓氏源流
張廖(Zh ng li o)姓源流獨特,源出有二:
1、出自張、廖兩姓璧聯而成的複姓,稱張廖氏。最早的張廖姓源于元末明初福建漳州有張元子公者,入贅詔安廖府,單生一子,因受恩于廖氏,乃誓約後裔子孫:“在世為廖,死後歸張”。此為“張骨廖皮”、“一嗣雙祧”之由來,族人自稱“雙廖”,並立“清武”為堂號,族譜命題也都以張廖姓為多,例如《雲林張廖氏家譜》即是。
2、出自清‧光緒時,台灣日據時代,一廖氏人家所改。1895年,清朝甲午戰爭失敗後,台灣在《馬關條約》中割讓予日本,從此展開了台灣島上五十年的日據時代。期間,再衍生另一支複姓的“張廖”姓,據說肇因於日治時期,在台灣中部台中市有一戶廖姓人家,某一天日警來廖家查戶囗,當他看到神龕上都以張姓記載祖先名字時,就質問該家戶長為何謊報廖姓,在一時無可辯解下,就聲稱是姓“張廖”以化解當時日警之刁難,此後全台亦僅台中市有此一家以“張廖”為姓者,到目前子孫共有二百多人,台中市議會議長張廖貴專,即屬此支裔孫。
得姓始祖:張願仔(張元子)。我國《百家姓》一書中,沒有記載“張廖”這一姓氏,這一獨特的姓氏並非音譯,而是兩姓的結合,一嗣雙祧的一族,在血緣上是張公廖母,二姓合一家。論姓氏雖系兩姓,論血統實為一脈。張廖是在台灣俗稱“雙廖”(正統之廖氏稱“單廖”),發源於福建省漳州詔安縣二都官陂。元順帝時,白蓮教猖亂,官陂始祖張願仔公(後改名元子公),字再輝,原籍雲霄縣(北鄰於詔安縣)西林和尚塘,為張天正公之三子,避居官陂坪寨教讀。當地廖化公(又稱廖三九郎),單生一女名大娘,品行端正,聰慧賢淑,通讀詩書,事親至孝。廖公見張願仔英姿義氣,忠厚風雅,敬而慕之,贅為東床。廖公視婿如子,把產業全部交給愛婿執掌。張願仔對岳父母也像親父母一樣孝敬,身受族人贊譽。張元子48歲,張、廖長子友來誕生,未冠之時,廖族有犯國法不容赦者,若人逃逸無蹤,累及全族。張元子公挺身而出,以廖姓親族身份,往官申辯,然當官司拖累多年,結案後,在返家途中患病垂危,臨終遺囑友來:“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汝當代父報答,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張寥友來謹承父志,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父本姓張,來源於河南清河郡衍派,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業,以後應回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張姓廖由其自便。”張寥友來的後代子孫,就以祖囑改姓張寥氏,稱張寥姓,故張寥姓的始祖是元末明初福建省詔安縣的張願仔(張元子)。
二、遷徙分布
張廖姓,又稱“雙廖”,起源於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系元朝末年張姓與廖姓之合。張廖氏源出於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發祥於福建漳州詔安縣二都官陂,張廖氏始祖張元子(1328-1392),祖出張虎(伯紀),張伯紀於唐總章二年隨陳元光開漳州,後在福建漳浦縣南郊中營開基。元順帝(1341-1364)時,白蓮教猖亂,張伯紀第十三世孫張元甫遷福建雲霄縣西林和尚塘,明洪武七年(1374年),張元甫第五世孫張天正第三子張元子,字再輝,到福建詔安縣二都官陂鄉教書,為官陂廖化賞識。廖化,年以白米三百石貢獻朝廷,乃封外部員外郎,賜九品銜,人稱三九郎,三九郎單生一女名為“大娘”。並招張元子為婿,元子入贅廖家事三九如父母。翁視東床如己出,廖家事業皆由元子執掌。明洪武八年(1375年)張元子48歲,張元子妻大娘生子依俗姓廖名友來,友來未及加冠。某年,族人有犯國法者,拖累族人,族人不敢見官潛逃株連無數。當時,張元子就以廖姓身份,往官申辯。不料官訟多年年于明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致官事清白結案,張元子年事已高返家途中重病垂危,臨終時遺囑兒子友來:“吾深受汝外外祖父(三九郎)知遇之恩,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汝當代父報效,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於前,死歸姓張,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張友來尊父遺囑,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我本姓張,來源於河南清河郡衍派,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業,以後應回西林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外地,張姓、廖姓由其自便。”張元子死後,廖友來奉父神主往廖姓祖祠,廖族善意奉還,廖友來轉奉神主往雲霄西林張姓祖祠,並將張元子遺囑告知親族。張族嘉勉曰:“生廖死張,是一嗣雙祧,宜自立一族以光張廖門楣。”賜祠堂堂號“崇遠堂”,並賜燈一對書“清河衍派,汝水流芳”,清河為張氏堂號,汝水(南)為廖氏堂號,又賜譜序五十字“宗友永元道,日大繼子心,為朝廷國士,良民萬世欽。信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遠,詒謀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慶式玉金。”後用藍轎八台鼓樂送張元子神主牌回官陂,廖友來並將官陂坪寨故居中廳改為祖祠為父祖立祠。奉父為「張廖」始祖,自己改名“張廖友來”,自立一族“張廖氏”。 張廖族為了發揚祖先勳業訓勉世代子孫,族譜的封面均書為《張廖氏族譜》,並敘述“張廖氏”的由來,承認“張廖”之本姓,並定“七條祖訓”刻碑文嵌入祖祠牆壁,教導子孫明白本源的由來,此亦為“七嵌”的來源。廣東省潮州市張廖氏開基饒平有三派,都是福建詔安官陂“張廖”姓(或稱雙廖、一嗣雙祧)始祖張元子後裔,張元子子張廖友來生四子,長子張廖永安、次子張廖永寧、四子張廖永祖後裔由福建詔安縣二都(今官陂鄉)遷饒平縣建饒。再如旅居日本大孤市僑胞有張廖富源、張廖富南等,都是官陂願仔公的後裔。又如移居廣東潮汕一帶的張廖族人,也多用聯姓。在此之前,元末有簡德潤者,入贅南靖張家,此派下張簡同宗,以後乃有張廖簡三姓聯宗之說。
長子張廖永安為建饒塗屋樓張寥氏始祖。張廖永安生五子,第四子張廖元聰,後裔派衍台灣。移居台灣台中西屯區、南投、雲林縣西螺、板橋、三崙鄉的張廖子孫就有數萬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們都一直奉守祖訓,除了戶籍登記,平時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張廖並用。
次子張廖永寧為建饒石壇張廖氏始祖。張廖永寧生四子,第四子元真又生四子,次男素庵之第四代孫張廖旭予(第九世)。于明末由官陂鄉坪寨村遷來建饒石壇,為開基祖。張廖旭予生七子。張廖旭予生七子,第五子張廖撥誠於38歲去世後,繼子張廖名天,遷徙台灣。
四子張廖永祖為建饒楊梅坑張廖氏始祖。……
台灣雲林縣西螺鎮廖族公祠“崇遠堂”倒塌後,裔孫廖景裔孫廖景琛將元子公祖龕請回家中奉祀,並執掌祖業一切權益,嗣經輾轉改選管理人,廖族遵守“七崁箴規”力圖振作,於1926年由族人廖天來、廖重光、廖富淵、廖學昆等推選廖大滿主持籌建新祠。經宗親出錢出力。糾工匹材,於西螺鎮福興裡福興路222號現址重建“崇遠堂”祠堂,於1928年春天完成,今裔孫繁榮發達,在台灣,張廖的子孫是非常旺盛的,各地的張廖宗祠,像雲林縣西螺鎮的“張廖姓崇遠堂大宗祠”,台中市西屯區的“張廖家廟承佑堂”,雲林縣二崙鄉的“清武家廟垂裕堂”等等,都是規模宏大而組織完密。三、張廖名人
四、郡望堂號
1、郡望
詔安縣:詔安,歷史悠久,南北朝為綏安之城,明嘉靖九年置縣。詔安,北枕巍峨烏山,南瀕浩瀚大海,東連閩南金三角,西鄰潮汕平原,介於廈門.汕頭兩特區之間,是福建的南大門,分水關屹立於閩粵交界處。素稱“漳南第一關”。
清 武:張廖姓,目前已傳至二十五世,分布於詔安縣官陂鎮的17個村落。為使後世子孫共知張廖姓木本水源,張廖族人取張姓郡望“清河”和廖姓郡望“武威”各一字,以“清武堂”為本家族標幟。
2、堂號
崇遠堂: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張願仔逝世,張友來奉父祖神主廖姓祖祠,廖族善意奉還後,張友來轉奉神主往雲霄西林張姓祖祠,並將父囑告知親族,張姓嘉勉曰:“生廖死張,是一嗣雙祧,宜自立一族以光張廖門楣。”賜祠堂堂號為“崇遠堂”,並賜燈一對書“清河(張氏堂號)衍派;汝(南)水(廖氏堂號)流芳”。賜譜序五十字“宗友永元道,日大繼子心,為朝廷國士,良民萬世欽。信能攻先德,作述照古今:本基源流遠,詒謀正清深,克治祖家法,其慶式玉金。”並用籃轎八台,鼓樂送回父祖神主,囑堂號如不適宜,可再撰,燈字勿廢。於是將坪寨故居中廳改為祖祠,為父祖立開宗祖祠。於是“張廖”二家遂成一脈,自立一族,謂“張廖”氏,又稱“活廖死張”、“張骨廖皮”。
清武堂:據《廖氏大族譜》載:“明初,張元子入贅廖家” ,為福建詔安官坡張廖一族之源。這派族人從張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為“清武堂”。
承佑堂:張廖家廟堂號承佑堂,為承續福分的意思。
此外,張寥姓的主要堂號還有:“垂裕堂”等。


所以非得提一下西螺七崁-張廖家的組訓:


張廖家族的七條祖訓,稱「七崁箴規」,分別為


七條祖訓即:


•  生廖死張,故曰張廖。


張元子臨終囑其子廖友來:吾深受汝外祖父知遇之恩,未能圖報,汝當代父報答,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  不食牛犬,知恩無類。


張元子之岳父廖公,平時務農時習以牛、犬為伴,一日忽遇虎襲擊,廖公避於牛背上,牛與虎鬥,犬則奔回家吠報,家人知其有異,聯合眾人,持棍棒前去,終於救回廖公,故訓其子孫不食牛犬,以示知恩圖報。


•  得正祀位,籃轎八台。


廖家無子,祖宗神位卻能在祠堂上得正祀位,故雖以竹籃奉祀,仍勝過八台大轎。廖母﹝張元子之岳母﹞說:子孫孝順,母祖慈愛,竹籃為轎之樂,猶勝八台大轎。


•  嗣續為女,繼絕為先。


若本身無生男兒,而以女承嗣,然若女婿仍為獨子,則所生子女,仍須先繼生父,婿仍歸本性。廖公以女承祀,仍不忘此繼祀為人道之始。


•  制無苟且,恐生戾氣。


守制中有孕,恐生戾氣之兒,所以守制前有孕,須求束帶以資分別,帶以布束腰,布與柩齊。


•  堂教修譜,敦親睦族。


修譜使子孫知其遺訓,及明房派,彰顯祖宗之功德,促進敦親睦鄰,兼具教化子孫。


•  遷籍修譜,天下一家。


廖友來謹承父志,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父本姓張,來源於河南清河郡衍派,雲霄縣西林和尚塘有祖跡,以後應回鄉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遷籍外出,任其姓張姓廖,然必須修譜,使之有本,子孫雖廣,猶天下一家。


這裡頭比較好玩的是不食牛犬,從小阿嬷就不准我們吃牛肉,她給的裡由是吃了會很牛


所以,我們當然不理阿嬤...如果阿嬤告訴我們牛犬是我們的家人,我應該就不會吃了


但是後來家中也不養牛,所以牛跟我們的關係也就沒那麼深了..


狗肉這一條則是一直沒機會吃,所以也沒犯...


淑君家是客家人,所以他們家的男女地位差很多...他們家中灌輸的觀念就是要生男孩


可是我們家的奇特現象是,通常女生比較受家族歡迎,姑姑以前就是阿祖最疼愛的孫子,妹妹琬嫺出生的時候還擺60桌流水席...連我這個長孫都沒有這樣的待遇


阿嬤在的時候是她做決定,阿嬤過世就換我媽作決定,我媽走了就換姑姑做決定


看了祖訓才知道,原來在廖家女生也可以繼承家業的..


反正男人在廖家沒什麼地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廖企鵝 的頭像
    廖企鵝

    廖企鵝的發呆工坊

    廖企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